佛源禅师授予本觉上人(法名“明赛”)的表信偈,意义非凡。它不仅是禅宗“以偈传心”这一传承方式的有力见证,更深度浓缩了从“明心”至“证真如”的修行证悟路径。偈语中的每一句,都隐秘蕴藏着禅宗的核心义理,饱含着佛源禅师对弟子的殷切传法期许。
“明心拈花称别诠”,此句以禅宗最为经典的“拈花一笑”典故作为开篇,直接点明了修行的关键所在。“明心”,在禅宗修行体系里,既是起始点,也是终极目标。《楞严经》提到“一切众生,从无始来,迷己为物,失于本心”,明确指出众生因无明的遮蔽,无法认知自身本具的佛性。而“明心”,就是要破除这层迷障,照见本心。“拈花”的典故源于灵山法会,当时佛陀拈花示众,唯有迦叶破颜微笑,这一“以心传心”的场景,突破了传统“以文字传法”的限制。佛源禅师用“别诠”二字,着重强调真正的佛法传承,绝非仅仅局限于对经文的字面解读,而是超越语言表象的“心印”。就像六祖惠能虽不识字却能悟法,本觉上人所证得的“明心”,正是这种摆脱文字束缚、直接契合本心的“别样诠释”,这意味着他已跨越“知解佛法”的阶段,迈入“证悟佛法”的境界。 “赛获珠矶名离天”,此句是佛源禅师对本觉上人的精准印证与期望。“赛”巧妙融入本觉上人的法名,“珠矶”用来比喻他所证得的佛法要义。正如《法华经》所说“如人以手指月示人,彼人因指,当看月体”,这如珠矶般的妙法,恰似“指月之手”,指向的是究竟实相。“离天”二字蕴含深意,“天”既可以理解为世俗的种种桎梏、烦恼的束缚,也可指代修行过程中出现的“境界相”。“离天”并非要脱离世间,而是“于世间中离世间相”,即不被世俗的名利所左右,同时也不执着于“修行有所得境界”的妄念。这与百丈怀海“不昧因果”的开示相契合,本觉上人“名离天”,表明他已超越“凡夫执有”与“二乘执空”的片面见解,证得了“在世出世”的中道,具备了承接法脉、弘扬佛法、利益众生的资格。 “本来虚空无一物”,此句精炼地表达了禅宗的“空性”思想,与六祖惠能“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”的顿悟偈一脉相承。这里的“虚空”,并非是“空无所有”的断灭空,而是《金刚经》中所讲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”的“缘起性空”。也就是说,世间万物皆由因缘和合而生,不存在永恒不变的自性,犹如梦幻泡影。佛源禅师此句,一方面印证本觉上人已领悟“万法空相”,破除了对“我”与“法”的执着;另一方面也提醒他,“空”并非修行的终点。若执着于“空相”,同样是“落入空见”。真正的“空”,是“空而不空,不空而空”,即在体悟到空性的同时,不废弃缘起的妙用。 “觉者真如遍大千”,此句将偈语的意境从个人证悟提升到了“普度众生”的大乘境界。“觉者”与开篇的“明心”相呼应,标志着本觉上人已从“迷者”转变为“觉者”。“真如”是佛法的核心概念,代表万法的真实本性,不生不灭、不增不减。“遍大千”打破了“真如存在于某处”的局限。正如《楞严经》所言“诸法所生,唯心所现;一切因果,世界微尘,因心成体”,真如并非遥不可及的“彼岸”,而是遍布大千世界,在山河大地、草木虫鱼之中处处得以显现。佛源禅师以此句结尾,一方面告知本觉上人,证得真如之后,需“于一切处见真如”,不执着于“修行者”与“凡夫”的分别;另一方面赋予他弘法的重大使命,就像观音菩萨“千处祈求千处应”那样,在大千世界中,运用种种方便法门,引导众生从“迷”走向“觉”,让“真如”的智慧照亮每一个众生的本心。 整首表信偈,从“明心传法”起始,历经“证得妙法”“体悟空性”,最终抵达“普现真如”,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禅宗修证链条。它既是佛源禅师对本觉上人“明心见性”的高度认可,为其“表信”,证明他是合格的法脉传承人;同时也是一部微型的“禅宗修证指南”,为后世修行者清晰地指明了“不执文字、明心见性、体空起用、广度众生”的修行道路,充分彰显了禅宗“以心传心、明心见性”的核心精神。
展开剩余1%作者:乘忏股票配资查询网址
发布于:广东省联合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